快速登入
必填資訊需正確填寫喔!
炎熱的夏天即將到來,在高溫下活動的機會也大為增加,「中暑」便成為日常生活中可能突發的狀況。
一般常見的輕微中暑只需稍微休息就能恢復,但嚴重起來也可能危及生命。中暑時應該怎麼應對呢?就讓本文為你介紹中暑的定義、中暑症狀有哪些、簡單有效的中暑應對方法和預防措施,以及其他關於中暑的常見問題,掌握這些關於中暑的小知識,讓你迎接一個更舒適、安全的夏天!
中暑是熱傷害的一種,根據嚴重和緊急的程度,由輕微至嚴重又可以細分為以下3種:
在高熱、高濕環境中長時間活動時,身體「流汗」的散熱機制不足以平衡體溫的上升,可能忍不住大口喝水來降溫以及補充流失的水分。然而過度補充純水而非運動飲料(電解質溶液),反而容易造成體內的鈉、鉀離子濃度失衡,導致體液及電解質流失,使肌肉不自主地收縮引起疼痛(俗稱「抽筋」),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。常見發生在大腿、小腿和手臂等肌肉部位,通常症狀會持續1~3分鐘後會自主緩解。
如果在炎熱的環境中大量流汗、又沒有補充適量的水分及電解質,會造成血液循環衰竭,讓身體核心體溫略為上升(通常不會高於40度)並感到疲倦、頭暈無力,如果持續維持這樣的狀態,可能就就會失去知覺,變成更嚴重的「熱中暑」。
熱中暑是為最嚴重的熱傷害,大多是因為前期熱衰竭時未及時發現,患者無法正常調節體溫使皮膚乾燙潮紅、造成中樞神經異常,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、心臟衰竭、心跳停止、多重器官衰竭、橫紋肌溶解等致命的併發症,甚至死亡。
從原因來看,熱中暑又可區分為缺乏體溫調節機制、對熱環境適應不佳而造成的「傳統型熱中暑」,多發生在幼兒、老人及慢性疾病患者這類抵抗力較低的族群;以及長時間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活動造成的「勞動型熱中暑」兩種,常見於農人、勞工、運動員與軍警等。根據患者身體狀況、年齡等因素,死亡率高達30%~80%,不論是哪種類的中暑,都是不容輕忽的嚴重病症。
身體就像是一台運作中的機器,運作時除了燃燒燃料產生的熱能(體溫),還會吸收來自外界的熱量。雖然有平衡溫度的機制,但當散熱速度跟不上熱能累積時,溫度就會持續升高,機器就可能會故障影響功能,同理反映在身體上就是各種熱傷害的症狀。
中暑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劇烈運動、藥物或內分泌導致代謝過快,讓身體產生太多的熱能;或是從環境中吸收太多的熱能,像是長時間曝曬在陽光下、待在通風不良、濕度過高的環境中,或是穿著不透氣的衣物(像是雨衣、玩偶裝等),在這些無法順利散熱的狀況下,就會引起中暑導致熱傷害。
了解為什麼會中暑後,想要預防中暑,可以參考以下5個原則:
在高溫環境中活動時,要保持身體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,定期補充水分和運動飲料等電解質補充劑。
盡量避免在炎熱的午後時段活動,或長時間待在陽光下或是處於密閉高溫空間,盡可能尋找陰涼、通風處休息。
需要在高溫、高濕度環境中活動時,要記得定期休息避免過度勞累。可使用濕涼毛巾,敷於額頭、頸部等處,幫助降低體溫。
選擇淺色、寬鬆、透氣、排汗的衣物,並戴上遮陽帽或使用陽傘等遮陽裝備,減少直接曝曬在陽光下的時間。
如出現頭暈、噁心、嘔吐、頭痛等中暑症狀,應立即停止活動,尋找陰涼處休息,及時補充運動飲料並適時就醫。
身處在高溫環境中應密切留意身體狀況,一旦出現疑似中暑症狀時,立刻採取適當的緩解措施,能有效減輕不適並防止狀態惡化。如果出現以下相關症狀,可能是身體給你的中暑警訊:
.體溫上升:人體正常的體溫約在36.5~37.2度之間,中暑時因為散熱不及,體溫可能會升高,但一般情況下不會高於40度。
.皮膚發燙、潮濕:皮膚為加速散熱而大量流汗、發熱。
.口乾、疲勞:覺得口乾舌燥、反應變慢、容易感到虛弱疲勞。
.肌肉痙攣:肌肉痙攣、抽筋是中暑的早期症狀,通常發生在活動肌肉處,如手臂、腿部等。
.頭暈、頭痛:可能感到頭暈目眩或失去平衡感。
.噁心嘔吐:中暑患者可能感到反胃、噁心,有的人會出現嘔吐的症狀。
.意識混亂或昏迷:嚴重的中暑可能導致意識混亂、昏迷或失去知覺。
中暑時體溫升高、皮膚發燙的症狀,容易不小心誤認為是感冒發燒,但中暑和發燒發熱的原因不同,因此中暑時切記不可使用退燒藥,以免造成反效果,同時應儘速進行以下降溫5步驟,將熱傷害的程度降到最低。
蔭涼:離開高溫高濕的環境,讓中暑患者在蔭涼、通風處休息。
脫衣:解開或脫掉中暑患者緊繃、不透氣的衣物,讓空氣流通,並讓患者平躺、微微抬高腳部緩解水腫或暈眩。
散熱:可以用冷水、冰袋置於患者後頸、腋窩、鼠蹊部等散熱較快處,搭配風扇促進空氣對流幫助降溫。如果條件允許,讓患者全身泡水也是很有效的方法,但要避免直接飲用或浸泡冰水,防止血管急速收縮。
補水:患者意識仍清醒的話,應適當補充水分及電解質飲料,避免咖啡因或高糖飲品。但如果患者已經意識不清,則不可以給予飲料,避免阻塞呼吸道。
送醫:嚴重的中暑應盡快送醫急救,過程中持續以上降溫方法並確保呼吸道暢通,即使症狀改善也不要輕忽。
中暑恢復期會因個人體質與健康狀況、熱傷害的持續時間影響而有所不同。 如果中暑症狀輕微、症狀出現後迅速獲得治療,恢復時間大約為2天~1週不等。萬一中暑嚴重程度已經傷害到器官,所需恢復時間會更長。
濕熱的天氣,應著重保養脾胃、消暑、去濕,避免油炸、燒烤等「火上加油」的刺激性食物,但也不要「澆冷水」大吃冰品、性質寒涼等食物,建議適量食用消暑即可,以免適得其反影響腸胃功能。
避免中暑平時應多補充水分,每天至少要喝2000c.c的常溫水,避免大量喝冰水,因容易傷脾胃引起腹瀉、嘔吐等腸胃不適症狀,運動時則以甜分較低的運動飲料為佳。
平時保養可以飲用溫補的茶飲,假如本身體質過度燥熱易氣血不足,可以用麥門冬、西洋參、紅棗藥材沖泡飲用,補充水分同時溫和滋補。
中暑時則以冷水、運動飲料的補充為主,如果手邊沒有運動飲料,可以在冷水中加少許食鹽補充電解質,且要避免飲用含有咖啡因、高糖的飲料,以免刺激身體製造更多熱能。
刮痧常被認為可以「去濕氣」,在中醫的觀點中,認為中暑分為「陽暑」與「陰暑」2種類型,其中陽暑是因為曬太陽或體內熱氣太多、體溫偏高的情況,可以透過刮痧將多餘熱氣洩掉幫助降溫;而陰暑則是因為長時間吹冷氣或大量喝冷飲,導致血管、毛細孔收縮,體內的熱氣無法發散,就不適合用刮痧的方式緩解。
中暑是因為「散熱不及」,所以在大太陽底下容易中暑,但即使沒有太陽曝曬,在不通風、高溫的環境中也有可能中暑,像是沒開空調的密閉汽車內、通風不良的室內環境等都可能發生。尤其是老人、小孩、慢性病患者等代謝調節功能較差者更容易中暑,不可不慎。
經過本文的介紹,讓大家對於中暑有進一步的認識,更能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,享受安心又清爽的夏日時光。
想了解更多健康保健知識,請參考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