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登入
必填資訊需正確填寫喔!
糖尿病是現代很常見的文明病,隨著生活方式的變化,每個人的日常幾乎都無法脫離多坐少動、飲食不均衡等對身體有害的習慣。本文將詳細介紹糖尿病的類型、成因以及相關症狀,並提供實用的飲食和生活方式建議,幫助讀者提高健康意識,改變不良習慣,盡可能的維持身體健康。
糖尿病是全身性的代謝異常疾病,主因爲體內的「胰島素」分泌出現異常,導致血糖難以控制的病症。在正常情況下,食物消化後會轉化成葡萄糖進入血液中,再由胰島素幫助葡萄糖進入各組織細胞內變成能量。但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或敏感度不良產生抗阻時,會導致血液中的葡萄糖過高形成糖尿病。
很多人認為糖尿病是因為吃太甜,這種說法只對了一部份。比起「吃糖」,遺傳因素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習慣,如肥胖、情緒壓力、藥物、營養失調,才是真正要小心的敵人。
1. 不健康飲食:若經常暴飲暴食,攝取高醣類、高GI食物,經常需要出動胰島素,導致身體平衡血糖的機制變得不敏感,使胰島素分泌過少或不正常,造成肥胖與糖尿病。
2. 缺乏運動:運動不足容易導致體重增加,且容易讓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,嚴重甚至會發生胰島素抗阻。
3. 體脂肪過高:身體累積過多內臟脂肪,容易增加對胰島素抗性,進一步提高糖尿病風險。
4. 情緒壓力:長期處於高壓環境,會讓體內壓力賀爾蒙升高,進而影響血糖水平。
5. 遺傳因素:糖尿病是一種顯性遺傳性疾病,如果家族病史中有多位成員曾罹患過糖尿病,那自己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會較一般人來的高。
糖尿病也可以透過「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減少」等症狀來判斷:
● 吃多:當大量的葡萄糖從尿液中流失,身體就很容易隨時處於飢餓狀態,但不斷吃東西,又無法順利提供葡萄糖給細胞,所以出現食量增加、容易飢餓的症狀。
● 喝多:頻繁地想喝水,總是感到口乾舌燥,主要是因為排尿量增加,身體自然也會需要更多水分
● 尿多:當血液中的「糖」濃度愈高,超出腎臟可以吸收的極限,「糖」就會進入到尿液排出體外。而葡萄糖滲透壓增加,也會使排出的水分也會增加,進而引起尿多的症狀。
● 體重減少:因為細胞難以利用葡萄糖,細胞處於營養不足的狀態,即使食量正常或增加,體重還是會減輕。
第一型糖尿病通常是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發病,主要是受到自身免疫系統錯亂,攻擊並破壞產生胰島素的細胞,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,罹患這種糖尿病的患者,終生需要依賴注射胰島素來穩定體內血糖。
最常見的類型,通常在成年後發病,主要是身體無法有效利用胰島素或是產生胰島素抗阻,長期下來就可能會發生第二型糖尿病。主要是人體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,或者人體細胞對胰島素沒有反應,長期血糖高就可能會發生第二型糖尿病。通常與飲食習慣、生活作息、肥胖和遺傳因素有關。
是指懷孕前未有糖尿病,而在懷孕期間發現罹患糖尿病,通常是因為懷孕期間女性賀爾蒙變化,導致難以控制血糖,通常會在分娩後恢復正常,但增加未來發展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較高,仍需要嚴格監控和控制血糖水平。
包括由先天性基因缺陷、過度依賴類固醇藥物、或其他胰臟相關疾病所引起的糖尿病。
雖然糖尿病無法治癒,但是只要持續監控,就能與之和平共處。如果沒有妥善控制,便會引起許多併發症狀,如:白內障、性功能障礙、腎臟病、四肢末端壞死等。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盡可能的穩定血糖,尤其是在飲食方面更應該嚴加控管,建議在安排糖尿病菜單時,可以參考以下幾點:
糖尿病要讓血糖穩定,最重要的就是「定時、定量」,只有控制好含醣食物的攝取時間,才能讓血糖的升降變化呈現穩定。
1.低升糖指數(GI指數)食物:低GI食物對血糖波動的影響較低,糖尿病患者可以安心食用這些食物,以此來控制血糖,常見的有燕麥、糙米、蔬菜等食物。
2.高纖維食物:高纖維食物能延緩糖分吸收,有助於穩定血糖,例如蔬菜類、全穀類和豆類,這些食物中含有的水溶性纖維,可以降低消化速度,延長食物停留在腸道的時間,藉此來抑制食物中的糖分吸收。
3.低脂肪蛋白質:選擇食用如瘦肉、魚、雞肉(去皮)和豆製品等食物,可以降低肥胖發生的可能性,降低過重引發胰島素抗阻的機率。
現代人容易作息不正常、飲食不均衡,因此更要注重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,以防慢性疾病找上門。
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