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速登入
必填資訊需正確填寫喔!
憂鬱症,現代社會中常見的文明病,長期情緒低落、對生活失去興趣,甚至出現莫名的慢性疼痛,這些憂鬱症的症狀無時無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。然而,憂鬱症並非不可治癒,認識疾病的本質,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,並學會自我調適,接下來,讓我們一起深入瞭解憂鬱症的成因、症狀與治療方法,並探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自己注入希望與光亮。
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身心疾病,影響範圍廣泛,涉及心理和生理層面。這種疾病在早期通常不易被察覺,但隨著病情加重,患者可能會長期感到低落、失去對生活的興趣,甚至無法維持正常的日常作息。憂鬱症與大腦內部的化學物質不平衡有密切關聯,當大腦中掌控情緒的部位(如杏仁核、視丘和海馬迴)受到影響時,會導致情緒調節的困難。然而,憂鬱症的成因並非單一因素,它還與生活壓力、心理創傷及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相關聯。
情緒低落是人類正常的情感反應,遇到困難或失意時偶爾感到鬱悶屬於正常現象,但若這種負面情緒持續超過2週,且影響生活、無法自我調適,便可能是憂鬱症的徵兆。世界衛生組織已將憂鬱症列為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,提醒人們關注並重視這種疾病的潛在風險。
會得憂鬱症不單單是因為情緒變得低落難以恢復,同時還涉及大腦化學物質的變化,以及遺傳上的因素。以下簡單介紹3種原因。
心理因素:日常生活中,難免會遇人際關係惡化、工作壓力、生活變故等不順心的事,若長期無法適當排解,就會容易演變為負面情緒的循環,最終造成憂鬱症。
生理因素:血清素、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是負責調節情緒的重要激素,若它們失衡,大腦會變得難以產生積極情緒。
基因遺傳:研究顯示,憂鬱症遺傳率估計約為30%,如果直系親屬曾患有憂鬱症,發病的風險會比一般人還高。
我們常看到患者腦中充滿負面思維,不斷重複情緒內耗,但卻忽略這些負面情緒帶來的嚴重症狀。接下來就讓我們從心理症狀、生理症狀兩個面向來介紹:
持續的低落情緒:並非只是短暫的沮喪,而是幾週甚至更長時間的無力感和悲觀,常感到無助與孤立。
興趣與愉悅感消失:原本喜愛的活動變得索然無味,甚至與親近的家人和朋友互動都感到疲憊,想要逐漸遠離社交生活。
陷入負面的循環:不斷自我懷疑,腦海中充滿無價值感,注意力也難以集中,學習與工作效率續降低。
食慾改變:有些人會食慾不振、體重驟減,或是透過暴飲暴食來麻痺情緒,導致體重上升。
睡眠困擾:經常性失眠或過度嗜睡,無論睡多久,仍然覺得疲憊不堪,影響整體精神狀態。
慢性身體疼痛:憂鬱症患者常經歷持續的頭痛、消化不良或胃腸不適,甚至肌肉疼痛等症狀。這些疼痛難以查明具體生理原因,通常與長期的情緒壓力有關,並可能因壓力激素的影響而加劇,進一步導致整體身體狀況變差。
在憂鬱症的治療中,常見的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,兩者通常相輔相成,但它們的作用與效果有所不同,接下來,將深入探討藥物治療的機制及常見的非藥物療法,提供憂鬱症患者找到最適合的支持。
憂鬱症的藥物治療與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密切相關,也就是要讓多巴胺、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的分泌能趨近平衡。因此,藥物治療的核心目標,就是透過各類抗憂鬱藥物來增加這些物質在神經突觸間的濃度,幫助病人緩解症狀。
第一代抗憂鬱劑
雖然能有效提升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,但其副作用較多,而且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較為複雜,因此目前使用頻率較低。常見的藥物有三環類抗憂鬱劑和單胺氧化酶抑制劑。
第二代抗憂鬱劑
當今臨床中較為常見的治療藥物,這類藥物,不僅能夠選擇性地增加某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,還具有較低的副作用,使用上更為安全。常見的藥物有escitalopram(艾司西酞普蘭)和sertraline(舍曲林)。
服用抗憂鬱劑的過程往往是一場長期的抗戰,患者需要持續治療6個月以上才會在過程中逐漸改善,切記不能擅自停藥,以免治療效果受到影響。
憂鬱症的治療不僅限於藥物,非藥物治療同樣重要,很多憂鬱症患者除了藥物外,還會透過心理治療的方法來輔助治療。
認知行為療法(CBT):認知行為療法是針對憂鬱症的常見心理治療方法之一,透過辨識和調整消極的思維模式,幫助患者學會以更健康的方式應對壓力。患者會與治療師一起分析引發負面情緒的想法和行為,並逐步學習如何替代消極的反應方式。這種方法能有效減少憂鬱情緒的發作,幫助患者建立更正向的生活態度。
人際心理治療(IPT):人際心理治療的重點在於改善人際關係,幫助患者應對憂鬱症中常見的社交困難。治療中,患者會學習理解並改善與家人、朋友之間的溝通,處理人際衝突和壓力源。透過改善人際互動,患者不僅能降低孤立感,也能獲得來自他人的支持,進一步改善情緒狀態,促進情緒的穩定。
正念療法(Mindfulness-based therapy):正念療法強調對當下的覺察,幫助患者培養接納的態度,特別是在面對負面情緒時。透過呼吸調節、冥想等正念練習,患者學會與當下的感受共處,不再被消極情緒所壓倒。這種療法能有效降低情緒波動,提升對壓力的耐受度,並增強患者的自我掌控感,對情緒維持穩定具有長期的幫助。
除了上述的醫療處置外,調整日常生活習慣,同樣對憂鬱症的穩定情緒和提升心情很有幫助!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日常改善方法:
透過每週數次、每次約30分鐘的中度運動(如慢跑、騎車或游泳),身體會釋放內啡肽,這種被稱為「快樂荷爾蒙」的化學物質有助於提升情緒、減輕壓力感,並帶來自然的愉悅感。
參加瑜伽或普拉提斯等團體課程,結合運動和社交,釋放壓力、減輕焦慮,增強對生活的掌控感。
富含Omega-3的食物如鮭魚、亞麻籽有助於穩定情緒。
攝取抗氧化食物(蔬果、堅果)對減輕壓力有幫助,並減少糖、加工食品的攝取,避免情緒波動。
每天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,改善生理時鐘。建議避免午睡超過20分鐘,以減少影響夜間睡眠。
創造舒適的睡眠環境,減少睡前使用電子產品,放鬆心情更易入睡。
建議每週至少與家人或朋友互動一次,分享心情、釋放壓力。
加入支持團體或志工活動,參與社交或社群活動,避免孤立感。
每天花10~15分鐘進行冥想或深呼吸練習,逐步培養正念,增加專注力。
嘗試靜坐或借助冥想App引導,有助於排除負面想法,增強情緒耐受力。
當憂鬱症發作時,可以試著專注於當下的簡單任務,分散注意力,避免陷入負面思維中。記住不要強迫自己「振作」、「樂觀」,適當的自我接納很重要,並與信任的朋友、家人聯繫信任談談心情。若感到極度無助無法排解,就需要考慮尋求專業協助。
是的,憂鬱症有遺傳傾向。研究顯示,如果家族中有憂鬱症病史,會提高後代患病風險。然而,遺傳因素只是其中之一,生活環境、個人成長經歷和心理壓力管理同樣影響重大,即使有遺傳風險,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支持,也能有效降低發病的機會。
憂鬱症和躁鬱症雖然都屬於情緒障礙,但差異明顯,憂鬱症患者長期經歷低落、無助感,而躁鬱症(雙相情緒障礙)則包含兩極情緒:極端高亢的「躁期」和極端低落的「鬱期」,躁期的患者可能表現為過度自信、精力充沛、衝動行為,而鬱期則與憂鬱症相似,這兩者診斷標準不同,治療上也需特別調整。
憂鬱症的旅程艱辛而漫長,但正因為如此,每一份關懷、每一份理解顯得更加珍貴。治療不僅是對症下藥的醫療方案,更包含了身旁支持的力量與自我成長的契機。讓我們學會耐心聆聽彼此、相互扶持,從關懷與接納出發,找回心靈的平衡並重建生活的希望。
延伸閱讀: